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羅曉>>產業(yè)研究>>
(推薦)
不可小視的機耕路
袁文昌
機耕路是農業(yè)機械出入田間地頭進行農田作業(yè)的通道,。它能否有效的投入利用,直接涉及到農機的推廣速度,、普及程度,,工作效率和作業(yè)質量。
縱觀現有的機耕路,,單就蔡甸區(qū)而言不容樂觀?,F全區(qū)有耕地面積40余萬畝,旱作物種植區(qū),,機耕路由于歷史的遺留和當前的建設及旱地土質,、作物種植結構等條件的特殊,其機具的通過性尚可,,即使在機耕路不完善的地方,,作物在苗期由于苗尚不高,耕作機具一般可以直接從種有作物的田間越過,。但在水稻種植區(qū)就沒有這個條件了?,F全區(qū)有水稻種植面積24萬畝,機耕路尚可的有近12萬畝,,勉強維持的近7萬畝,,尚有近5萬畝幾乎完全沒有機耕路,它嚴重阻礙著農機具在當地的推廣應用,,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農機具使用在這些地區(qū)基本上是空白。
農機低耗高效,,是廣大農民節(jié)支增收的好幫手,,有目共睹,巳為廣大農民所認識,,所接受,,他們盼望著用農機替代人畜用于農田作業(yè),但由于機耕路這個攔路虎尚未清除,,只好望機興嘆,。曾經有這樣一個村子,全村主要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了,,農業(yè)勞動力缺乏,,連續(xù)二年要求搞“無牛耕村”建設,但就是因為機耕路的問題沒有得到較好解決而被迫作罷?,F每到農忙時節(jié),,或外出務工者返回突擊,,或花高價請人勞作。即使有時想對使用機械作點償試,,都是用人工抬進抬出,,由于效果差而不劃算而停止。現在該村的生產基本是“牛拉人隨,,肩挑手提”,,生產搞不上去,效率低,,收入差,,村里窮,領導,、村民都臉上無光,急切用機械生產改變這種現狀,。
解決機耕路的問題**難的是資金問題,,相對數目還不小。按4米寬的標準,,根據現階段的市場行情,,每修建一公里約需費用5萬元(考慮了征地費、用工費,、原有田間路雛形的利用,、農民的部分義務工等),建為5萬畝田服務的機耕路大約需修1200公里,,總需費用6000萬元,,這個數字對農戶來說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天文數。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公路巳實現了村村通,,還基本實現了灣灣通,農機具通達到自然灣巳不成問題,,但開到田間去作業(yè),,有些村還辦不到,農機的效益無法得到有效發(fā)揮,,村民也無法享受到農機給他們帶來的快捷,、方便、節(jié)約,、高效的實惠,。結合都市農業(yè)建設要求,機耕路的建設必須提到議事日程,,機耕路看似微不足道,,實際上它影響全局,,完成這一任務就當前來講是有些難,但可以根據不同情意,,采取不同措施,,制定計劃,分年,、分步組織實施,。一是可以國家扶持,村組甚至農戶個人投資修建,;二是可以償試引入外來資金或集資修建,,受益者從年收益中按比例提存分年償還。
從發(fā)展的要求出發(fā),,機耕路不僅要建,,而且還非建不可,越快越好,,早建早受益,,眼前雖然困難很多,但不能退縮,,實際上對每一個有事業(yè)心的人來講,,也沒有退路。我們堅信,,有上級的重視和有力的領導,,充分發(fā)揮各方面的有生力量,眾志成城,,一定能找到一條好的出路,,“路成網,樹成行,,田方格,,排灌自流”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發(fā)表于 @ 2008年06月18日 13:48: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