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揚州農機局 肖鳴祥
轉載 江蘇農機科技網
近年來,揚州市水稻種植模式呈現(xiàn)多元化,,主要有機插秧、直播稻,、手栽秧,、拋秧、麥套稻等多種方式,,從趨勢上看,,手栽秧、拋秧,、麥套稻逐年萎縮,機插秧穩(wěn)步推進,,直播稻直線上升,。2007年全市機插秧面積為72萬多畝,2008年達92萬多畝,,而直播面積由2007年的92萬畝上升到2008年的140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近半壁江山。大面積直播不僅影響水稻增產,,農民增收,,而且直接危及全市糧食安全。根據(jù)調查反映,,分析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前期省工省力省錢,。直播稻免除了傳統(tǒng)的育秧,、移栽環(huán)節(jié),并節(jié)省秧池田,,使水稻種植前期簡易輕松,,花費不高,。
二是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直播稻能緩解勞動力季節(jié)性緊張的矛盾,,近年來,,農村青壯年勞力大量向二,、三產業(yè)轉移,農業(yè)生產一線的勞力是以“三八六零”人員為主,,他們已不適應育秧移栽,,同時又舍不得花錢雇機插秧,懶種田,,圖省事,,直播稻成了優(yōu)選。
三是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誤導,。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后,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農技人員報酬有相當一部分要靠自主經營來獲得,,而直播稻用種量是機插秧用種量的1倍,用肥量超過手栽秧20%,,除草劑用量是手栽秧的5倍,,其他農藥用量是手栽秧的2-3倍。銷售量的增加,,給基層農技推廣部門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一些鄉(xiāng)鎮(zhèn)農技人員過分放大直播稻輕型栽培的效應,,而避口不談直播稻的危害與風險,,誤導農民使用直播稻,。
四是直播稻產量不低,。近年來,,風調雨順,臺風少有,,秋季溫高光足,有利于直播稻灌漿結實,,直播稻產量高的每畝能收1000斤,,低的也能收800斤左右,。
水稻直播從表面上看,雖是一種輕簡稻作方式,,但這種稻作方式并不能穩(wěn)產,、高產,只可作為一種應變稻作方式來運用,,就大面積種植而言,,風險大。
(一)用種量大,,出苗率低。一是直播方式對整地質量的要求比較高,,若田塊高低不平,,易造成低洼處積水爛種爛秧,高墩處缺水不出苗,,如果機械深耕整地粗放,,土壤空隙較大,種子播得太深,,就會造成種子出苗難,,出苗不齊不勻,;二是如果田內溝系不配套,,田間無內溝,,上水大水漫灌且種子外露,,化除后直接傷芽而不出苗,,嚴重的需翻耕重種,,今年江都有近萬畝的直播稻改為機插秧。三是立苗期間,,如遇雷陣雨或連續(xù)暴雨天氣,就會造成大雨沖刷倒苗,,根系外露,,加上雨后暴晴天氣,極易造成秧苗青枯死苗,。從寶應,、高郵、江都等地的調查情況看,,直播稻密的地方太密,,稀的地方太稀,秧苗矮小,,部分發(fā)黃,,長勢明顯不如其它栽培模式的水稻。
(二)直播稻的實際投入大,。直播稻超過手栽秧成本的20%,,雖然前期免育種、免移栽,,但后期的勻苗,,除草用工量遠遠超過育秧,、栽插用工,,而且用種,、用藥,、用肥量增加,,加之直播稻后期極易倒伏,,增加收割成本。所以,,直播稻的實際投入較大。
(三)抗災能力弱,。一是直播稻分蘗發(fā)生早,,分蘗起始節(jié)位低,扎根淺,,拔節(jié)后隨植株長高,,重心上臺,稍受臺風,、暴雨等外力作用就會倒伏,。如果播種量大,播種不勻,,稀密不均,,或偏施氮肥,擱田偏遲,,病蟲害防治不力等,則倒伏隱患更大,。二是直播稻屬無序種植,,稀密不均,,通風透光性較差,極易發(fā)生病蟲害,。三是氣候因素,,如果在10月上旬日平均氣溫低于15℃,直播稻結實率低,,所收無幾,。九、十月份如遇臺風倒伏嚴重,,折稈而斷,,比其他栽培模式受災重。
(四)稻米品質差,。一是麥后直播稻縮短了水稻生育期,,出米率低,稻米的口感較差,。二是直播稻生育起點與雜草生長同步,雜草出苗持續(xù)時間長,,草相復雜且草量大,,需要反復使用大量的化學除草劑,同時,,由于直播稻易發(fā)生病蟲害,,農藥的使用次數(shù)與使用量比機插秧多,用藥要防治15至18遍,,是機插秧的一倍以上,,稻谷農藥殘留量高,影響水稻品質,。三是直播稻田塊經2-3年后,,紅皮稻等雜稻較多,影響稻米質量,。去年,,寶應有的米廠和糧站拒收直播稻和麥套稻,高郵有紅米稻的直播稻僅賣6角多錢一斤,,一般都是飼料加工廠收購加工飼料,。
發(fā)表于 @ 2008年07月29日 22:48:00 |點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