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資訊> 警惕土地流轉加速中國耕地“非糧化”趨勢
警惕土地流轉加速中國耕地“非糧化”趨勢
據媒體報道,,隨著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guī)模日趨增大,,用于種糧的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在一些糧食主產省尤為明顯,。很多地方將流轉土地用于發(fā)展效益較高的經濟作物,,或用于發(fā)展休閑農業(yè),導致耕地的“非糧化”呈發(fā)展態(tài)勢,。導致“非糧化”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土地流轉與耕地“非糧化”趨勢之間有無聯系?怎樣緩解“非糧”耕地比例上升的趨勢,?土地流轉對保障糧食安全起到了多大作用,?圍繞這些問題,,光明網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鄭風田教授,,以下為訪談實錄,。
在種糧收益低的現實背景下,貿然擴大土地流轉比例確實會加速“非糧化”趨勢
現在各地土地流轉中的“非糧化”現象是很明顯的,,我們曾經做過多次調研,,結果顯示不少地方流轉中的土地比例是很大的,有的地區(qū)可能40%都是非糧化,,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那么,土地流轉與耕地“非糧化”的趨勢之間是否有必然的聯系呢,?我認為,,就目前情況來說,各地貿然擴大土地流轉的比例,,甚至政府下達指標“硬性攤派”,,確實會加速“非糧化”趨勢的發(fā)展。這個結論的得出有三個現實背景:
一是現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存在著一種“新功能剪刀差”現象,,也就是種植糧食與經濟作物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農民種糧與出外打工的收益差距也越來越大,糧價上漲的速度趕不上農資價格上漲的速度,。這個“新剪刀差”導致了種糧獲得的經濟效益越來越低,。很多人講,中國的糧食生產已經成為一種“福利產品”,,農民種糧其實是為其他人做福利,。在所有的農產品中,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是**低的,,種大豆,、玉米、大米等也不賺錢,。
二是參加土地流轉的農戶是要給予其一定的租金的,。由于各地經濟水平不同,租金的給付標準也差別較大,,例如北京農村一畝地的租金已經達到2000元,,東北農村一畝地租金普遍是1000元,河南農村一畝地的租金在600-700元,,但總體來說,土地流轉付給農戶的租金也是很大一筆費用,。我們可以算一筆賬,,目前在一年兩熟的地區(qū),,種一畝小麥一年大概能取得1000多塊的收入,那么除去勞動力成本和土地的租金,,基本上賺不了錢,。在東北這種一年一熟的地方,收益就更少了,。所以當企業(yè)和種田大戶拿到土地以后,,如果單純種植糧食,往往會虧本,。
三是“反向關系”的作用,。發(fā)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經常遵循一種規(guī)律,就是糧食單產和每畝給農民帶來的收入剛好跟土地面積是反向的,,國際學界稱之為“反向關系”,。如果農民經營的土地面積越大,那么糧食單產反而會越低,,每畝的收入也會越低,。如果農民經營的土地面積小,反而可以精耕細作,。打個比方,,就像你家里有一個孩子和你家里有十個孩子一樣,自然是對一個孩子的照顧比對十個孩子的要好,。根據我們的調研結果顯示,,糧食生產擴大規(guī)模經營的,基本上不會產生所謂的“規(guī)模報酬遞增”的問題,。也就是說,,你種五十畝小麥和你種五畝小麥相比,并不會帶來每畝產量的提高,。如果通過土地流轉,,種糧大戶將小戶的土地集中租用,擴大糧食種植規(guī)模,,單產和每畝收入反而不會增加多少,。
所以在新功能剪刀差導致種糧收益低、租金無法消化,、反向關系造成無法出現規(guī)模報酬遞增現象這三個背景之下,,流轉的土地如果都用來種糧食的話,無法獲得經濟效益,,只能轉為種植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或者用于發(fā)展休閑農業(yè)等產業(yè),這也是造成耕地“非糧化”趨勢的**主要原因,。
劃定基本農田,、補貼種糧大戶可緩和“非糧”耕地比例直線上升趨勢
現在我國各地土地流轉的規(guī)模都在迅速增加,,糧食種植越來越少,如果不采取措施來遏制“非糧化”現象,,就會對整個國家的糧食安全造成影響,。首要的就是要通過制度保障糧田面積,政府在開展土地流轉前就要劃定基本農田,,嚴格保護起來,,做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無論是否流轉,,無論由誰來經營,都只能種糧食,。
基本農田的質量也要有所提高,。2013年,國務院批復了《國家農業(yè)綜合開發(f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guī)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將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4億畝,,主要建設內容有改良土壤,、建設灌排設施、整修田間道路,、完善農田防護與生態(tài)系統(tǒng),、配套農田輸配電設施、加強農業(yè)科技服務,、強化后續(xù)管護等,。這個規(guī)劃要是真能落實下去的話,不僅能提高耕地的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激發(fā)他們種糧的熱情,也可以進一步保障主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
對種糧大戶進行一定的流轉費用補貼也是必要的?,F在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并出臺了相應的政策,。這些大戶多種了地,,多生產出了糧食,為國家做出了貢獻,,但個人收入卻沒有提高多少,,自然要給他們一定的補貼和獎勵,來化解土地租金等一部分的經營成本,這樣,,“非糧”耕地比例直線上升的趨勢會有所緩和,。
不能“為流轉而流轉”,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比推行土地流轉更有利于糧食安全
其實,,對于鼓勵糧食生產來說,土地流轉的作用并不顯著,。我個人認為,,與其擴大土地流轉規(guī)模,不如提高社會化服務特別是農機化服務水平,。
目前農村有兩類農民,,第一類是平時出去打工,家里的田則通過購買農機化服務,,雇傭其他人來幫忙耕種和收割,。這樣打工賺的錢和糧食生產的收益加在一起,一年的收入還算不錯,。另一類則是在家種菜,、搞養(yǎng)殖,他們的收入比單純種糧食的要好一些,。那么對于第一類農民來說,,如果農機化服務很差的話,外出打工期間還必須中間回來播種,,回來收割,,那么很多農民就不愿意種糧食了,只能把地流轉給別人,。
現在,,全國每年撥出200多億用于農機補貼,還是很起作用的,,大大激發(fā)了農民購買農用機械的積極性,。他們購買了大型聯合收割機以后,就組成農民糧食收割聯合社,,從南到北跨省去收割,。由于各地糧食成熟的時間不同,一干就是一兩個月,,收入也是比較好的,。農機化服務的發(fā)展越來越好,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外出打工的農民在農忙時也很少回家了,,老一代的農民自己手工勞作的也越來越少。
我建議,以后各地可以以行政村為單位,,組織開展農機化服務,。也就是說,不要求每個農戶都購買一套農機設備,,而是集中全村的力量來購買,,并組織成立農機合作社,這樣就可以把全村各戶的糧食耕種和收割需求都解決了,。這樣一來,,農民只需要撥打一個電話,就有人用農機來幫忙種和收,,自己也可以放心在外面打工,,種糧的積極性自然也就提高了,比通過土地流轉人為地把土地集中起來效果會更好,。
有人說進行土地流轉還有個訴求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必太過擔心。我國農村平均勞動力年齡是57歲,,而日本是67歲,,還比我們大10歲。如果社會化服務建好了,,即使家里只有80歲的老人,,只要有完善的社會化服務,一樣可以繼續(xù)種糧,。土地流轉卻往往出問題,,企業(yè)和一些種糧大戶要租用土地,首先就要付出租金,,所以說種糧成本比一般農戶要高得多,,他們?yōu)榱俗非罄?*大化,必然會將糧田改為它用,,“非糧化”的沖動會很高,。
每一年的兩會上,有關城市“資本下鄉(xiāng)”的問題,,中國農業(yè)產業(yè)部辦公室的回答一直很慎重,,都會強調“現在農業(yè)經營的主體仍然是家庭經營”。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目前家庭經營的成本其實是**低的,,小農戶們自己也吃糧,所以把土地留在原本種糧的農戶手中更安全,。很多地方政府是“為了流轉而流轉”,,不講方法,,不問結果,不管成效,。但現在我國尚有2億的小農戶,,完全可以保障糧食生產的需要,實在沒有必要大范圍地再推行土地流轉了,。以家庭經營為主的農業(yè)經營結構是**穩(wěn)定,,**有效率的,不應該被輕易打破,。
-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