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興隆分局:三十六變讓農業(yè)生產跨躍發(fā)展 六十億斤獻禮共和國六十華誕
2007年,,紅興隆分局糧食總產達到50億斤,,比15年前翻一番。 2008年,,紅興隆分局糧食總產達到55億斤,;寒地水稻創(chuàng)出了907公斤的高產攻關歷史記錄。在總局組織的高產創(chuàng)建活動中15個項目拿了八項第一,。 2009年,,紅興隆分局糧食總產計劃達到60億斤。雖然這一年又經歷了五月春旱,、六,、七、八月低溫多雨的災害,,但莊稼長勢仍然喜人,。8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親臨紅興隆分局視察農業(yè)生產,。緊接著,局場,、市縣、央視媒體,、中國農科院等各種參觀考察團隊摩肩接踵,。 他們靠什么取得這樣驕人的業(yè)績?這業(yè)績的背后有著怎樣的作為呢,?有人會說,,靠增加高產作物水稻和玉米的種植面積。這是事實,,但不是全部,。來過這里的人大概會看到,這里的農業(yè)生產特點多,,科技創(chuàng)新內涵多,。這個業(yè)績的取得,除了諸多因素外,,更多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生產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求變精神。這個創(chuàng)新求變有人已經做了水田十八變和旱田十八變的概括總結,。 水田十八變是:育秧階段:變低平床為高床,,高床為暖床(稻殼墊暖床);變小,、中棚為大棚,,封閉棚為開放棚,;變春擺盤為秋擺盤;變分散購種為統(tǒng)一供種,;變密播為稀播,,手工播種為機器播種;變白籽為紅籽(水稻種衣劑包衣),;變無芽為有芽(集中浸種催芽),。本田管理階段:變小池為大池;變小井為大井,,機井為電井,;變冷水為溫水,深水為淺水,;變密植為稀植,;變人插為機插、變豎插為橫插,;變重氮為輕氮,、增磷鉀,經驗施肥為測土配方施肥,;變淺施為深施,;變藥劑人防為綜合飛防。收獲階段:變人割為機割,;變直收為分段,;變等霜降水為化控降水。 旱田十八變是:種植結構,,變單一的糧食作物結構為糧經結合的效益型結構,。農業(yè)機械,變小馬力機車單項作業(yè)為大馬力機車復式作業(yè),。耕作制度,,變春整地為秋整地;變簡單翻耙耕作為以深松為主體的松,、翻,、耙、旋,、免相結合的耕作,。栽培模式,變三春為三秋,;變小壟為大壟(多能壟),;變氣吸精播為零速點播、勻播,;變經驗施肥為測土配方施肥,;變單一根際追肥為根際與葉面施肥相結合,;變分散購種為統(tǒng)一供種,由較為粗放的供種質量向較為精準的供種質量轉變。大豆:變常規(guī)五一后播種,,為五一前的“三五”適期早播,;變單一的三壟栽培模式為多種栽培模式:大壟密,深窄密,,大壟壟上行間覆膜,、原壟卡的“兩密一膜一卡”。玉米:變常規(guī)栽培為大壟壟上行間覆膜和原壟卡,;變玉米秋收為冬收,;變半機械化栽培為全程機械化栽培。南瓜:變小壟為大壟覆膜定向栽培,。甜菜:變常規(guī)壟作半機械化栽培為縮壟增密機械化栽培,。植物保護,變人工和機械噴藥為飛機航化噴藥為主的綜合防治,。變藥劑拌種為種衣劑包衣,。 有人說: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還有人說:創(chuàng)新是企業(yè)的靈魂,。有了這么多的技術措施上的變化,,有這么多的技術創(chuàng)新,怎能沒有標準的提升,,怎能沒有質量和產量效益的提升呢,! 抓創(chuàng)新,更要抓普及,,只有把創(chuàng)新技術成果普及開來,才能提高整體水平,。為了使創(chuàng)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他們注重抓職工科技素質的提高,以各種方式抓培訓,,冬天集中室內訓,,夏天田間地頭訓,會議拉練交流訓,。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新技術,、新成果,他們積極利用現代傳播媒體開展科學普及,,創(chuàng)辦了電視科普之窗,,從1996年起至今已數百期,制作的科普片不但在農場,、分局,、總局的電視臺播出,,有的還上了央視二套和七套。創(chuàng)辦了《紅興隆科技》內部刊物印刷版和電子版,,發(fā)送到農場,、分場、生產隊,。從1998年至今,,已經出版326期,幾百萬字,。通過這個簡報,,農墾日報、黑龍江日報,、黑龍江科技報,、農民日報等報刊以及紅興隆信息港,、北大荒信息港,、中國農業(yè)科技入戶網站等網絡媒體大量采用數百篇。所有這些努力,,使科學技術直接,、快速,、廣泛的傳播開來。 在提高職工科技素質上,,除抓好培訓,、科普外,他們還積極探討新的科技服務方式方法和途徑,。 從2006年起,,這個局積極爭取參加了農業(yè)部的大豆科技入戶工程,在原有的科技推廣體系和方法基礎上,,開始實施嘗試“科技人員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良種良法直接到田”的科技入戶新推廣模式,。第一年,,在六個農場大豆生產上開始了科技入戶活動。通過一年的工作,,活動效果明顯,。2007年,他們把這項工作擴大到了所有12個農場的大豆,、水稻,、玉米、南瓜等多種作物上,。通過培植科技示范戶,,激發(fā)了主動應用科技成果的自覺性,,使科技推廣工作有了抓手和幫手,構建了農業(yè)科技成果入戶,、到田,、轉化的快速通道,提高了自主創(chuàng)新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同時也增強了農技人員的責任心,,工作作風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通過這種方式,,使良種良法普及的更快,,顯著提高了科技對農業(yè)生產的貢獻。2009年,,借鑒種植業(yè)科技入戶的作法,,畜牧養(yǎng)殖業(yè)“兩牛一豬”也開始實施了科技入戶工程,目前已初見成效,。為支持該項工作的開展,,分局、農場兩級拿出近100萬元專項經費?,F在,,紅興隆分局已經形成了部級1000戶(大豆)、分局級1200戶,、農場級3000戶的,,覆蓋全部12個農場的科技入戶格局和含蓋主要作物(大豆、玉米,、水稻),、主要畜種的科技入戶網絡。 一份辛苦,,一份回報,。不斷的創(chuàng)新,不斷的培訓,,不斷的普及,使這個局的農業(yè)生產積淀了豐厚的科技底蘊,,為糧食的不斷豐收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基礎,。三十六變實現了五十億斤的跨越發(fā)展,六十億斤獻禮共和國六十華誕,。我們期待著他的七十二變,,給我們帶來新的、更大的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