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兵團農機化>>——兵團概況>>
四十五團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麥蓋提縣境內,。地處葉爾羌河和提孜那甫河之間,屬于葉爾羌河下游沖積平原區(qū),。海拔高度1136--1163米,東西長52公里,,南北寬20公里,,規(guī)劃面積117萬畝,可耕地面積72萬畝,,耕地面積20萬畝。境區(qū)地處歐亞大陸中心,,遠離海洋,,屬暖溫帶極端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蒸發(fā)量大,,洪水期從葉爾羌河引水灌溉;枯水期從前進水庫引水灌溉,。本區(qū)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春季氣溫上升快,,但不穩(wěn)定;夏季長而炎熱,;秋季短,,降溫快;冬季較寒冷,,四季分明,。團部駐地博塔依拉克鎮(zhèn),距麥蓋提縣47公里,,距喀什市226公里,。巴(楚)麥(蓋提)公路橫穿團場中部,東至巴楚縣與314國道銜接,,西至麥蓋提縣,,交通方便。
四十五團:前身是前進五場,、前進六場和前進八場,。
1966年1月8日,,由農二師、兵團供銷部,、獨立團調來的干部,、工人為主體組建前進五場。有部分職工編入1連和工程連,。同年1月13日,,由兵團后勤部、工交處抽調的干部,、工人,,編入2連。3月6日武漢軍區(qū)復員轉業(yè)軍人及家屬,,編入3連,。
1966年5月中旬,有莎車調來的456名城市居民,,編為前進五場民族5連,。7月22日,浙江支邊青年,,編入6連,。7月23日,上海支邊青年,,編入7連,。9月23日,北京支邊青年,,分別編入4連和工程連,。三省市支邊青年共1160人。到年末,,全場職工人數3095人,,其中固定職工2952人。
1966年1月8日,,由農六師工程支隊調來的人員到達前進六場,。4月8日由農六師109團3隊整建制調來的干部工人,編入3連,。7月23日,,上海支邊青年,編入2連,。7月28日浙江溫州支邊青年,,編入5連。
1966年1月9日,由農八師抽調的干部工人,,組建前進八場,。7月,918名上海支邊青年,,編入4連,、5連、8連,。338名浙江支邊青年,,編入2連、9連,。
1968年10月4日撤消前進八場,,并入前進五場。
1969年4月改番號為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農業(yè)建設第三師六十五團,,同年7月改為農三師四十五團,。1975年,兵團體制改變,,撤消農三師建制,,改為喀什地區(qū)四十五團。1982年,,恢復兵團建制,仍沿用農三師四十五團番號,。
2005年9月21日43團與45團合并,,完成了一個黨委、一個機關,、一套班子,、一本帳的中心團場組建工作。
四十三團:前身是前進三場和團結農場,。
1952年3月,,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兵團二軍四師十團三營組建為前進三場。
1957年7月由麥蓋提縣示范農場組建為團結農場,。
1968年10月團結農場與前進三場合并,。
1969年4月,授予農三師六十三團番號,,同年7月,,改為農三師四十三團。
1975年5月,,農三師撤消后,,成立喀什地區(qū)農墾局。四十三團隸屬自治區(qū)農墾總局喀什地區(qū)農墾局管理。
1982年4月,,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四十三團隸屬農三師領導。
截止2005年,,四十五團(中心團場)總人口2.4萬人,,有漢、維吾爾,、回,、滿、蒙古等8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70%,。
四十五團(中心團場)有甘、大蕓,、羅布麻等野生植物,。團場主要種植糧食、棉花和水果等,。是全國糧棉高產基地,,1990年四十五團十五連職工張斗蘭承包的21.3畝棉花,經中科院,、中國棉花學會專家鑒定,,畝產皮棉198.2公斤,創(chuàng)全國棉花單產**高記錄,。43團艾孜吾拉因于1974年和1982年當選為全國四屆,、五屆人大代表,連續(xù)12年被兵師授予“先進工作者,,榮立三等功3次,。2001年我團產的“巴旦杏”榮獲中國國際農業(yè)博覽會名牌產品。幾十年來,,曾多次受到國家農業(yè)部,、勞動部、文化部和自治區(qū),、兵師的表彰,。(于吉全)
發(fā)表于 @ 2008年09月11日 18:23:00 |點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