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xiàn)在的位置:農機通首頁>>農機博客>>紅興隆北雁現(xiàn)代化農機>>北大荒歲月>>
北大荒不荒涼 |
發(fā)布時間: 2007-6-12 19:57:57 陳興良 供稿 責任編輯:
|
“北大荒”之稱的**初出現(xiàn)雖可能與《山海經?大荒北經》中的“大荒北經”一詞相關聯(lián),,但其作為一個地理概念使用的時間,,應始于19世紀中葉黑龍江地區(qū)的開禁放荒之際,。當時,原黑龍江省的廣大尚未開墾的荒蕪地域都被泛指為“北大荒”,,是廣義上的“北大荒”,;而狹義的“北大荒”則專指開發(fā)較晚的以密虎寶饒為中心的三江平原地區(qū),出現(xiàn)于20世紀中葉王震將軍率鐵道兵及十萬復轉官兵開發(fā)三江平原之時,。 勿須諱言,,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北大荒”一詞往往具有雙重含義:既是指其所在地理區(qū)域的極度荒涼,,也意味著當?shù)貧v史文化的荒蕪一片,。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這一地區(qū)既不是人們想象中的蠻荒之地,,也不是歷史文化上的一片荒原。因為當?shù)氐臍v史文明**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以興凱湖畔新開流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而從那以后的歷史發(fā)展則經歷了與鄰近地區(qū)以及中原文明的相互影響和吸引,,并逐漸趨于融合而匯入于淵源流長的中華文明之中。 一,、 新開流——北大荒文化的源頭 北大荒文化,,系指形成并發(fā)展于完達山麓興凱湖畔三江平原地區(qū)的一種地域性文化。從地理位置看,,自穆棱河,、松阿察河、烏蘇里江順流而下,,到同江市三江口,,再沿黑龍江、松花江逆流而上即是廣袤的東北平原和大,、小興安嶺,;再沿三江口順流而下,即可到達韃靼海峽以及日本海。這兩個或順或逆的通道,,實際上就是歷史上北大荒先民與中原地區(qū)相互來往的水陸通道,。據考古發(fā)現(xiàn)和氣象學資料知,大約在6000~10000年前,,全球的氣候都變得和春天一樣,,萬物生命煥發(fā)出勃勃生機,為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大好的機遇,。人們把這世界性的氣候回暖時期,,稱做“氣候**適宜時期”。當時我國的中原地區(qū)也處于全新世界氣候**溫暖時期,,并由于與仰韶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故也稱為“仰韶溫暖時期”。而那個時期的北大荒地區(qū)的氣候與現(xiàn)代的山東半島氣候相似,,溫暖而又較為濕潤,,適宜于多種多樣生物的繁衍和棲息。耐人尋味的是,,以新開流原始先民們?yōu)榇淼脑缙诒贝蠡娜饲∏∈亲プ×诉@一歷史機遇,,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營造了新開流類型的新石器文化。是出現(xiàn)于距今七千年前的以典型原始漁獵生產生活方式為特征的一種地域性文化,,代表著迄今所知北大荒歷史文化**初階段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 新開流遺存為代表的北大荒原始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從經濟類型上看,,新開流文化是一種典型的漁獵文化,。在古代中國的大地上,主要劃分為三大文化區(qū)域,,即南方地區(qū)的水田文化,,黃河流域的旱地文化,北方地區(qū)的草原文化,。而與上述三種文明相區(qū)別的是,,新開流文化顯然屬于典型的漁獵文化遺存,在已發(fā)掘的遺址中有較厚的文化堆積層,,出土有大量各種各樣質地不同的箭鏃、捕魚工具,。他們從事著以捕魚為主兼營狩獵的生產和生活,。尤其耐人尋味的是,從已測定的墓葬主人年齡看,,**小的年齡約20歲,,大多數(shù)從事漁獵生產的男性則都在50—60歲之間,這與同一時期國內諸多考古遺存中發(fā)現(xiàn)的各地遠古先民們的壽命相比顯然屬于老壽星之列,反映其生前的生活和健康水平高于其它地區(qū)先民們之上,,并處于相當富裕與社會和諧的狀態(tài),。事實也的確如此,從其居住地近旁所發(fā)現(xiàn)的10座魚窖即已證實,,當時的新開流居民們不但能夠在汛期到來時捕獲到大量的魚類 ,。附近的穆棱河生產大馬哈魚,而且懂得用窖藏的方式把它們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自然也就意味著,,當時當?shù)氐木用駛円呀洺晒Φ亟鉀Q了“吃飯”的問題,同中原地區(qū)的農耕先民們相比,,當時的北大荒人的文明發(fā)展程度也表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先進性,,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生活較為安定,社會相對和諧,,因而能夠健康長壽,,是當時北大荒先民漁獵生活方式的**大靚點。 其次,,從長期定居的生產生活方式看,,新開流文化是土生土長的黑土地文化。新開流附近一帶地區(qū)緯度比哈爾濱還要靠南,,是背山臨湖,,水源充裕,土質肥沃,,氣候相對溫暖潤濕,,物產極其豐富,被稱為“塞北江南”和“魚米之鄉(xiāng)”,,非常適宜于人類的生息和繁衍,。墓地墓葬排列反映了生前的聚族而居生活方式 新開流墓地的方式無疑使聚族而居成為當?shù)卦枷让裆a生活的一種古老傳統(tǒng),社會生活中的氏族關系表現(xiàn)得非常典型,。隨葬品**多的M6,、M3都位于整個墓地中部,均為老年男性,,其中M6隨葬品多達102件,,絕大多數(shù)是生產工具,包括石器,、角器以及半成品等等,,反映死者生前是生產的直接參加者,而且善于制作生產工具,。至于隨葬品中占居一定數(shù)量的野豬牙,、鹿,、狍角、犬牙床和鱉腹骨等,,則可能是作為財富和善于漁獵生產的象征,。由此推測,M6的死者在氏族中顯然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新開流文化遺存與古代東北夷地區(qū)已出土的文化遺存相比富有獨自的特征,。新開流遺址的魚窖、葬俗具有自身的特色,;石器,、骨(角牙)器的種類和形制,陶器的紋飾等構成了一個富有特征的器物群,。魚鱗紋,,水波紋為代表的直腹陶器既與鄰近大體同時期的松嫩平原的昂昂奚文化不同,更與較遠的新樂文化早期紅山文化存在著更大的區(qū)別,,無疑是土生土長的文化,。特別是死者直接埋入地下的葬俗顯與后來靺鞨人“死者竄埋之,以身襯土” 的葬俗相關聯(lián),。 這些都不同國內已發(fā)現(xiàn)的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其年代較早,應是東北夷文化的源頭,。 第三,,從其文化特征上看,新開流文化具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是早期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新開流文化遺址,出土許多手制的夾沙黑褐陶片和陶罐,,刻有魚鱗紋,、魚網紋、之字紋,、水波紋,,這些都是興凱湖及三江口水波的藝術概括。尤其是出土的骨雕鷹首,,生動地刻畫出了獵鷹海東青引頸騰空尋覓獵物的生動形象,,反映人們借助長期馴養(yǎng)的獵鷹海東青從事捕魚生產。滿族人的祖先肅慎族以鳥為圖騰,,新開流出土的7000多年前的獵鷹海東青即是他們的文化圖騰,。近代的滿族、赫哲族,、蒙古族、鄂溫克族也還保留這種習俗。據考證,,肅慎族名就是海東青之轉音,,肅慎本源是鳥名,東漢時王肅注《尚書》:“鳥夷,,東北夷,,國名也?!泵C慎族屬東北夷,,中原人也稱肅慎國,著有《肅慎國記》(見太平御覽卷784),。由此可以推斷,,北大荒的原始居民就是崇尚獵鷹海東青的鳥夷——肅慎人。新開流既在后來肅慎人分布的中心區(qū)域附近,,所出土的海東青古雕,、“愛米”人像以及葬俗足以暗示出其為肅慎先民。是迄今所知北大荒**早的先民,。他們與后來的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現(xiàn)在的滿族有著傳承關系。已出土的中國釣魚史上的**早魚鉤,、美術史上**早的古雕藝術作品海東青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北大荒同長江、黃河流域文明一樣同是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這是當之無愧的,。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使得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弘揚,。 二、北大荒文化的早期歷史發(fā)展 三江平原地區(qū)分布著自漢代以來眾多古城遺址,,僅魏晉以后就有15座之多,,古渤海國文化、金源文化都發(fā)源于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再向前追溯。這個文化形態(tài)都與新開流文化有著親緣關系,。北大荒所在的三江平原一帶進入文明時代雖和東北部其它地區(qū)一樣,,確實晚于中原地區(qū)的文明,,東北地區(qū)原始居民具有反抗外來勢力壓迫的傳統(tǒng),既不屈服于鄰人的役屬,,又不局限于固有領地的禁錮,。大量考古資料證明,北大荒文化是持續(xù)發(fā)展的少數(shù)民族區(qū)域性文化,,并非是令人迷茫的斷代史文化,。 1、 有文字記載到隋朝期間北大荒先民的文化 《尚書》,、《竹書紀年》,、《山海經》、《逸周書》,、《國語》,、《左傳》等歷史文獻,記載了北大荒肅慎族一些史實,,但都非常簡要,。《后漢書》東夷列傳才對古肅慎人有了較細的描寫:“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余東北千余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土地多山險,,人形似夫余,,而言語各異。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無君長,,其邑落各有大人。處于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常為穴成,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好養(yǎng)豬,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豬膏涂身,,厚數(shù)分,以御風寒,。夏則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其人臭穢不潔,,作廁于中,圓之而居,。自漢興以后,,臣屬夫余。種眾雖少,,而多勇力,,處山險,又善射,,發(fā)能入目,。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一尺八寸,青石為鏃,,鏃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盜,,鄰國畏患,而卒不能服,。東夷夫余飲食類皆用俎豆,,唯挹婁無,法俗**無綱紀者也,?!薄稌x書》也作了較詳細的描寫:“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咸山北,,去夫余六十日行,。東濱大海,西接寇漫汗國,,北極弱水,,其土界廣袤數(shù)千里,居深山窮谷,,其路險阻,,車馬不通,。夏則巢居,冬則穴處,。父子世為君長,。無文墨,以言語為約,。有馬不乘,,但以為財產而已。無牛羊,,多畜豬,,食其肉,衣其皮,,績毛為布,。無井灶,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坐則箕踞,以足挾肉而啖之,,得凍肉,,坐其上令暖。土無鹽鐵,,燒木作灰,,灌取汁而食之,俗皆編發(fā),,以布作襜 ,,徑尺余以蔽前后。將嫁娶,,男以毛羽插女頭,,女和則持歸,然后致禮娉之,。婦貞而女淫,,貴壯而賤老,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槨,,殺豬積其上,以為死者之糧,。性兇悍,,以無憂哀相尚。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謂之不壯,。相盜竊,無多少皆殺之,,故雖野處而不相犯,。”《后漢書》和《晉書》這兩段文字是目前看到的記述北大荒先民肅慎人**早的史書記載,,以后的其他史書也大都依據于此,。將這兩段文字的大意譯過來,就可見他們的風俗文化了,。 肅慎(挹婁)的四至:南界約在興凱湖附近與北沃沮相接,,“北極弱水”即黑龍江出海口,;“東濱大海”即鄂霍次克海及日本海,;西至黑,、松兩江合流處。肅慎人使用的弓約有三尺五寸長,, 楛木箭桿長一尺八寸,。弓多用樺木,用野獸和大牲畜的皮或筋做弦,,射程較遠,。肅慎人口不多,但都驍勇力壯,,射箭水平很高,,在遠處發(fā)箭,可射入人的眼睛,。箭頭都施毒,,人中即死。他們還不講衛(wèi)生,,把豬圈放在土穴中間,。他們經常乘船強奪夫余、沃沮人的東西,,是一個結繩記事沒有文字,,沒有法俗相約束的民族,所以周圍的其他民族都很怕他們,。 肅慎人善于飼養(yǎng)豬,,他們的豬群自由放牧,任其繁殖,。到了寒冷季節(jié),,殺掉一大批,,用冰雪凍上豬肉。只留一小部分,,飼養(yǎng)在人們過冬的地穴里,。他們用豬肉充饑。家族的首領將凍肉平均分給氏族成員,,他們將凍肉暖一暖用腳夾著就生吃起來,。他們用豬皮裁制衣裳,用豬毛紡布,。夏季他們只系一塊小圍裙,。冬季,他們在自己身上擦一層厚厚的豬油以防寒,。他們還畜養(yǎng)大群的馬,、豬用以顯示自己家族的富有。 肅慎族人的住房在夏天和冬天是不同的,。夏天,,他們在密集的幾棵樹上筑巢而居。搪上橫木,,鋪上樹枝和柴草,,再搭蓋,即可防雨,、防光照,、還可防野獸侵襲。冬天,,他們搬進洞穴,,要有九節(jié)梯子才能到底,在中間生一堆火,,周圍鋪著樹枝,,柴草或皮張。肅慎族人不分男女,,都留著長長的發(fā)辮,。他們已經實行居夫家的婚姻制度。男女之間可以自由戀愛,。一對相愛的男女,,只需男子將一根美麗的羽毛插在姑娘的頭發(fā)上,女方同意了就可以先帶到男方家里,,然后向女方家庭送彩禮,,正式結婚。只有已婚女子才講貞操,未婚女子是享有性的自由的,。妻子一旦死了丈夫,,就必須終身守寡。 肅慎人重視青壯年,,輕視老年人,。父母去世,子孫不許哭泣,,為的是怕招來災禍,。用小型木棺安葬,然后殺豬祭祀,。大戶人家要殺幾百頭豬殉葬,,小戶人家也要殺幾十頭,給死者做“食糧”,。 肅慎人能歌善舞隋文帝開皇初年,,肅慎人使臣給文帝朝貢。高祖厚勞之,,命飲宴之前,。使者們皆翩翩起舞,民風彪悍驍勇善戰(zhàn),。其曲激昂奔勇,多戰(zhàn)斗內容,。上顧謂待臣曰:“天地間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何其甚也,!”隋文帝還贊嘆地說,,他們就是離我們太遙遠了(見隋書東夷傳)。 現(xiàn)在的北大荒地區(qū),,即古之肅慎族活動的區(qū)域,。黑龍江一瀉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烏蘇里江溫和恬靜,。三條水脈在平原處幽然相會,東流大海,。浩瀚的興凱湖依傍其旁,,秀麗的完達山橫貫其中。平均海拔54米,,萬分之一的坡降構成了罕見的平坦地勢,。這里依山傍水、土質肥沃,耕牧,、漁獵得天獨厚,,從西漢到魏晉南北朝,這里是滿族先民人口繁衍**快,、人口**多,、經濟實力**強之地。饒河小南山是距今5000年的北大荒文化遺存,,刀背山則是4000年的文化遺存,,風林古城及滾兔嶺遺存是同唐渤海國相銜接的文化遺存。肅慎遺民千百年來養(yǎng)成了勇敢頑強,,不畏壓迫,,敢于反抗的斗爭精神?!度龂尽窎|夷傳記載:“自漢以來,,原屬夫余,夫余責其租賦重,,以黃初中(三國魏黃初220—226年期間)叛之,。夫余數(shù)伐之,其人眾雖少,,所在山險,。鄰國人畏其弓矢,率不能服也,?!睆闹锌深I略源自北大荒的滿清祖先“三人抵一虎”,“滿萬則不可抵”驍勇善戰(zhàn)的勇敢精神,;更讓我們領略了滿清騎兵橫掃中原的民族氣概,。肅慎先民在這快富饒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發(fā)展了生產,繁衍了人口,。在唐朝之前的長期相對穩(wěn)定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為肅慎人的崛起,奠定了生產力基礎和人口資源,。 2,、 唐渤海國時期的北大荒文化 肅慎人從新開流開始,在北大荒經過幾千年自強不息的努力發(fā)展,,國泰民安,,人丁興旺,實力大增,。接受中原文明之后,,中原地區(qū)先進生產技術的大量傳入,,開闊了他們的視野,煥發(fā)了這個古老民族的青春,。 公元645年,,唐貞觀19年,唐太宗率兵攻高麗進逼到安市(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帝伐高麗,,其北部反,于高麗合,。高惠真(粟末部大將)等率眾援安市,,每戰(zhàn),靺鞨常居前,。帝破安市,,執(zhí)惠真,收靺鞨兵三千余,,悉坑之”,。部分靺鞨參戰(zhàn)者招致毀滅性打擊。唐初幾次東北民族大血戰(zhàn),,使粟末人認清了高句麗統(tǒng)治者把他們當炮灰的反動本質和唐朝政治文化制度的先進,,國家的強盛。他們沒有消沉,,從慘敗中又省悟振奮起來,,更促使了他們對先進文化的渴望。 圣歷元年(公元698年),,肅慎后裔大祚榮自立為震國王,,仍稱靺鞨。大祚榮的父親乞乞仲象被唐朝封為“震國公”,,他自立為震國王,承認受唐之封,,為唐屬國,。 靺鞨人虛心學習中原先進文化,他仿唐制,,國都上京龍泉府仿唐都長安,,境內實行郡縣制度?!捌渫鯏?shù)遣諸生詣京師太學,,習識古今制度,稱為海東盛國,。地有5京,、15府,、62州。拂涅故地為東平府(現(xiàn)在密山市白泡子鄉(xiāng)境內),,領伊,、蒙、沱,、黑,、比5州。拂涅故地安遠府(今興凱湖以東),,領寧,、湄、慕,、常4州,。”渤海國在興凱湖周邊,、烏蘇里江流域上中流域設兩個府,,9個州,十幾個縣(渤海國共計一百三十幾個縣,,共設62個洲,,以每州兩個縣也應在15—20個縣),肅慎族人以較快的速度完成了生產方式和上層建筑的變革,,縮短了同國內先進地區(qū)的差距,,使北大荒地區(qū)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fā)。 首先,,從經濟上看,,鐵器大量從中原地區(qū)的傳入使生產力水平、生產規(guī)模有了空前的發(fā)展,。 其次,,從政治上看,在唐朝高度發(fā)展的封建文化的影響下,,渤海政權走向了封建化的道路,,并迅速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大欽茂派人到中原學習唐朝制度,,仿效唐朝建立起較為完備的政治制度,地方行政機構也是仿照唐朝的制度,,設京,、府、州,、縣等行政區(qū)劃,。 第三,,從文化上看,是在繼承古老的肅慎文化傳統(tǒng)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很快就在高度發(fā)展的唐朝封建文化的熏陶下,,逐漸融合于中原文化,縮小了文化交流的勢差,,成為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特點的中原文化的組成部分,。渤海國積極傳播盛唐文明和儒家思想,把儒家典籍作為基本教材,。在北大荒依照行政封建制設置府學,、州學、縣學學堂,。除官學外,,還有私學。這些措施,,提高了肅慎人的文化水平和民族素質,。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就是史稱著名的“海東文化”,。 渤海國時期北大荒地區(qū)在政治上是唐王朝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在經濟上(車同軌),文化上(書同文),,與唐是不分彼此的一家,。唐朝文化與海東文化的頻繁交流,使海東文化與唐文化日趨接近,,以至融為一個整體,,所以唐朝詩人溫庭筠送渤海王子歸國時,曾在贈詩中寫道:“疆里雖重海,,車書本一家,。盛勛歸舊國,佳句在中華,?!边@首詩生動地反映了唐朝文化與海東文化交流融化、形成一體的歷史事實,。 從地理位置上看,興凱湖周邊地區(qū),、穆棱河流域,、烏蘇里江流域,是可與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周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相似的魚米狩獵之鄉(xiāng),。北大荒的東平府,、安遠府與唐明皇開元六年始(公元713年),,到安史之亂唐天寶14載(公元755年)的42年間,懸隔數(shù)萬里的東平府,、安遠府兩位都督和9個州的刺史與唐明皇有著特殊親密關系,。《新唐書》北狄傳記載:“拂涅,,亦稱大拂涅,,開元、天寶間8來,,獻鯨晴,、貂皮、玄菟(小虎崽)”,。唐玄宗也向首領失異蒙,、那棄渤等授官職,賜錦袍,、玉帶等物,,公元719年1月30日,拂涅首領獲唐50匹帛的賞賜(詳見黑龍江省志,,大事記2),。這說明了北大荒與唐朝關系密切。使臣們8次長安朝貢,,學到了許多先進的文化,,促進了區(qū)域文化的發(fā)展和經濟的繁榮。從地名上看,,一些重要山川,、河流、湖泊的名稱均為渤海國時期由滿語所確定,?!巴赀_山”,大意是象梯子一樣,,越走越高,。“穆棱河”是牧馬人之河,?!芭d凱湖”為水鼠之意。這帶的鍋盔山,、大珠山就是渤海國的文化遺址,。 總之,這一時期的北大荒文化,,已由新開流先民的后裔們完成了歷史性的進步,,基本上與中華文明融合,。 3、 北大荒文化近千年的徘徊 契丹消滅渤海國之后,,靺鞨人歸屬遼,。東北安定后,遼積極南下與宋朝用兵,,澶州一戰(zhàn)遼損兵折將,,遭受沉重打擊,宋遼簽訂“澶州之盟”,。之后,,宋遼形成長期并立對峙的局勢。930年東丹國大規(guī)模進行戰(zhàn)爭,,焚城毀寺院,,強遷女真人嚴重破壞了這里的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密山承子河遺址金代為胡里改路某一猛安,。1115年到1233年,,金末女真人大貴族浦鮮萬奴所建東夏國,統(tǒng)治北大荒地區(qū),。 海東青文化已趨向成熟,。獵鷹海東青是供朝廷貴族玩賞娛樂之物。為捕捉產生于這一帶的海東青,,成為阿骨打起兵推翻遼的重要理由,。遼、金,、蒙,、滿清統(tǒng)治者都在朝廷中設有“鷹坊處”,專司訓養(yǎng)海東青,。元代蒙古族在此進行民族壓迫的戰(zhàn)爭,,同時對文化進行掃蕩,不亞于契丹西遷女真人,。肅慎,、挹婁、勿吉,、渤海,、女真、滿大體上文脈相承,。為后來的北大荒文化孕育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東海女真轄七星河路、諾洛路(撓力河),他們降努爾哈赤后這里被劃歸寧古塔副督統(tǒng)將軍,,努而哈赤、皇太極派人經略此地,,由后金管轄,。1643年沙俄入侵這一地域,1653年斯基潘諾夫開始侵竄北大荒,。1858年《愛輝條約》劃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劃為兩國共管之地,。1860年《北京條約》此地被割讓。清朝有識之士建議朝廷移民實邊,,打破封禁,。沙俄仍不斷侵略中國領土,吳大澄等愛國官員前來勘界,,駐防開墾,,招收江東64屯歸國的百姓進行訓練,設置靖邊營,。設“卡”,、“亦”、“喀”字碑,,對沙俄侵略者給予打擊,。清庭在此設麥蘭衛(wèi),轄興源鎮(zhèn)招墾局,,后又設蜂蜜山招墾局,。漢人移民的進入與當?shù)厣贁?shù)漢人及赫哲族(魚皮達子)土著居民共同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抗俄斗爭。北大荒地區(qū)與俄羅斯由于歷史上的侵占與被侵占造成了大量從俄羅斯被驅趕回祖國的漢民,,他們懂俄語,,許多人取俄羅斯女人為妻生兒育女,這里聚集許多混血后代,,造成了這一地區(qū)獨特的中俄文化交融現(xiàn)象,。椐虎林市檔案館檔案記載,1923年之前,,虎頭(虎林)當?shù)乜h長趙公曾不時派官員到對岸的伊曼等地征收華商的賦稅并維持秩序,,處理訴訟。日寇入侵后,,他們展開了自發(fā)的反滿抗日斗爭,,在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后,與當?shù)貍鹘y(tǒng)文化相結合,,北大荒成為抗聯(lián)四軍,、六軍、七軍的重要紅色抗日游擊區(qū)。這里的各族人民發(fā)揚優(yōu)良民族傳統(tǒng)與日寇英勇抗戰(zhàn),,譜寫了英雄業(yè)績,。 三、北大荒文化是延安革命文化的傳承 1,、 北大荒革命文化的奠基人 北大荒文化從階級性上看,,在359旅1946年6月解放北大荒地區(qū)之前,是封建文化加殖民地文化,;之后是無產階級的革命文化,。北大荒革命文化的奠基人是前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第一代翻譯家,、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原中共東安地委書記兼軍分區(qū)政委,、東安地區(qū)(含現(xiàn)寶清縣,、饒河縣、虎林縣,、密山縣,、雞寧縣、永安縣,、東安市)土改,,建黨建政,清剿殘匪,,創(chuàng)建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吳亮平(吳黎平,、吳仁衡)同志。 吳亮平1908年生于浙江奉化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他15歲在上??既×藦B門大學經濟系,被譽為江南神童,。1925年由惲代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在黨的安排下,,與張聞天,、王稼祥、烏蘭夫,、左權,、伍修權、朱瑞,、趙一曼等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由張聞天等5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精通英、俄,、德三種語言文字,。與張聞天一起在莫斯科翻譯了大量馬列主義原著?;貒笤邳h中央宣傳部負責指導黨的文化工作,,與潘漢年、魯迅一起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左聯(lián)”,。22歲時在上海僅用三個月的時間,翻譯了恩格斯28萬字的《反杜林論》,,被毛主席贊譽為我黨第一代翻譯家,,傳播馬克思主義“功不在禹下”。1934年,,年僅26歲的吳亮平就擔任了中華蘇維埃政府國民經濟部部長,,在毛主席的親自領導下,參與領導了蘇區(qū)打破國民黨經濟封鎖的斗爭,。長征時擔任中央縱隊秘書長,,1936年美國著名記者斯諾到延安采訪,吳亮平為他與毛主席談話擔任翻譯,。在延安學習過的同志大都聽過他講授馬克思主義原理,。日本投降后,赴東北參加根據地建設,,臨行前毛主席為吳亮平一家餞行,,對他為革命所做出的貢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他與土改工作總團團長陳伯村同志共同領導了北大荒地區(qū)土改反霸斗爭,,參與創(chuàng)建了我黨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第一所通訊兵學校、第一個戰(zhàn)車團,、第一座發(fā)射藥廠,、第一座電器修造廠。現(xiàn)在軍事博物館中東安老航?!熬啪拧备呒壗叹殭C,,董來扶駕駛的開國大典第一輛坦克——“功臣號”坦克,都源于密山(東安),。 他重視北大荒地區(qū)的文化教育工作,。他調葉挺將軍的秘書,著名畫家邵宇擔任中共東安地委宣傳部長,、黨校校長,、民運學校校長,主持領導東安地區(qū)的文化教育工作。邵宇后來以北大荒土改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著名連環(huán)畫《土地》,,這是第一部反映農民土地革命的美術作品,,成為訓練南下干部的教材。 吳亮平親自創(chuàng)辦了《東安日報》,,介紹北大荒轟轟烈烈的土改斗爭,,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偉大領袖毛主席,介紹“五卅”運動,,介紹延安的革命文化和偉大的長征精神,。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發(fā)動內戰(zhàn)的罪行。 他非常關注北大荒人才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辦了北大荒地區(qū)第一所公立聯(lián)合中學即現(xiàn)密山一中,,親自去給學生講課,親自到教師寒暑假學習班去講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宣傳八路軍,、新四軍抗戰(zhàn)的歷史,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啟發(fā)深受奴化教育14年的知識分子,。他要求縣縣辦初中,,鄉(xiāng)里辦完小,發(fā)動全區(qū)人民開展大規(guī)模掃除文盲運動,,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他尤其重視革命文化工作,親自宣傳延安革命文化,,反對盲目正統(tǒng)觀念,。要求在學校里演出《白毛女》、《兄妹開荒》,、《黃河大合唱》等延安的革命曲目,,以積極培育北大荒地區(qū)的文化骨干。 吳亮平組織航空學校,、電器修造廠,、東安聯(lián)中、東安軍分區(qū),、通訊兵學校,、戰(zhàn)車團及各縣的文藝團體在北大荒地區(qū)廣大的農村巡回演出,啟發(fā)農民的階級覺悟,。僅二年多的時間,,東安地區(qū)向前線輸送自己的優(yōu)秀兒女26000人參軍參戰(zhàn)。1947年陰歷除夕晚北大荒地區(qū)一次送走自己的優(yōu)秀兒女3000人開赴四平前線,。 這一時期革命文化的基本特征:一是從經濟特征上看,,這個時期的文化,,主要是圍繞以摧毀幾千年封建經濟的基礎土地私有制為主,引導處于水深火熱的貧苦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從剝削階級手里分得生產資料,,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多打糧食,,發(fā)展經濟,,支援前線,從根本上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當時的革命文化,,就是為這一經濟制度變革服務的。二是從政治特征上看,,當時的文化主要就是謳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土改運動,,從所有制上摧毀幾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人民翻身作主人,。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工作提高人民的階級覺悟,啟發(fā)苦大仇深的翻身農民參軍參戰(zhàn),,壯大我黨我軍的力量,。三是延安革命文化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文化特征。現(xiàn)在密山市碑塔林立就是這一時期革命文化的重要特征,,全國少見,。關于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革命回憶錄,,人物傳記數(shù)不勝數(shù),,文化史料極為豐富。弘揚以延安革命文化為特征的北大荒革命文化,,必將對子孫后代產生深遠的影響,。 2、 墾區(qū)文化在北大荒的地位與影響 王震將軍率師開發(fā)北大荒之后,,給這里的政治,、經濟、文化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沒有王震將軍就沒有北大荒的今天,。墾區(qū)對北大荒的市縣輻射影響很大。墾區(qū)的軍墾文化,、流人文化,、知青文化帶動了北大荒文化的繁榮。墾區(qū)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其具有中原文化的先進性,。從五十年代中期開始,,王震將軍率鐵道兵,、轉業(yè)官兵、文化流人及大批知青到北大荒,,他們將中原先進的科學文化帶到了這里,,極大地縮小了邊疆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的文化勢差。他們編輯的《北大荒文學》,、《北大荒畫報》,、《北大荒版畫》,電影《北大荒人》,、京劇,、話劇《夜闖完達山》、《革命自有后來人》即《紅燈記》,,丁玲,、艾青、聶紺駑,、李銳,、尹瘦石等撰寫的邊塞詩文,丁聰?shù)穆?,沈加蔚的油畫《我為祖國站崗》等等,,在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br> 二是北大荒精神是墾區(qū)文化的精髓。南泥灣大生產的三五九旅解放北大荒后,,王震的部下和戰(zhàn)友們與這里人民結下了革命的情誼,。王震率部在北大荒發(fā)揚并光大了南泥灣大生產的革命精神。在他的率領下,,轉業(yè)官兵開發(fā)荒原,,無私奉獻,顧全大局,,勇于開拓,,艱苦奮斗,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今日的北大倉,。貫穿這一歷程的主線,,就是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tǒng),即南泥灣的革命精神,。興凱湖畔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王震將軍率師開發(fā)北大荒紀念碑”,,密山市中心的三五九旅解放北大荒革命烈士紀念塔,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還有用人民軍隊番號命名的北大荒國營農場群,,這一切都與偉大的人民軍隊有著淵源關系,當你了解他們并認識他們,,你就能切身感覺到,,她留給人民心目中的文化內涵,,就能感覺到她偉大的精神力量。 三是墾區(qū)的先進文化對周圍的影響越來越大,。墾區(qū)有著自己獨特的多元化的生活習俗,;有區(qū)別于東北話的“漢語胡音”即北京話;有教育子女的都市文化風格,;有艱苦樸素,,嚴以律己的軍墾干部作風;有尊師重教和良好的校園教風與學風,;有接物待人的文化品位等等,,對北大荒影響越來越大。 挖掘整理并弘揚北大荒文化,,需要我們樹立博雅恢宏的大文化觀,,站在時代的高峰回首總結我們的過去,這是我們傳播先進文化的需要,;是解決北大荒人文化底氣不足,,缺乏文化自信的需要。經濟的發(fā)展同文化的發(fā)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發(fā)展經濟必須依靠于社會成員的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依靠于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就是良好的經濟與旅游環(huán)境,,這就是我們研究北大荒文化的現(xiàn)實意義所在。 作 者:陳興良(原密山市文化局局長,、北大荒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感謝黑龍江省社科院魏國忠教授對此文的指導 |
發(fā)表于 @ 2008年06月29日 13:55:00 |點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