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隨言(6)
七
初識人參,。在吉林大學得知一些人參栽植,、生長的知識,還在于海業(yè)副院長辦公桌上看到他的兩個博士生關于人參生長環(huán)境方面的論文,,頓時感上興趣來,。天津薊縣也有不少原始森林,是不是也可以試試種植人參,,可能沒有東北寒冷的冬季,,對人參的品質或許有影響,但至少比蘿卜強,,還是空閑地塊利用,。
因此,沿路就打聽有關人參的知識,,思考這檔子事體,。在從敦化返回公主嶺途中,還專門下到路邊察看一處人參栽植場,,甚至拔回一株人參幼苗,。據(jù)說是第一年種植的,人工種植需要5年,,太漫長了一點,,在這個浮躁的社會,!
移栽人參的想法可能有點異想天開。
八
一路行來,,從天津到長春都是高速公路,,長春到四平也是高速,而四平到敦化則只有國道,,也還算好走,。沿途風光也不錯,綠油油一片,。只是吉林境內高速修路的路段太多太長,,實在有違高速的稱號,這樣的服務物所不符,,按理高速費應該打折,,可是無處說理去。
再有四平市內交通指示標示不明晰,,走了不少冤枉路,,就是走對了的路段因為標示不明,也一路嘀咕前行,。
返程中,,想借宿有名的劉老根龍泉山莊,路線不清,,冷冷清清,,慕名而去,掃興而歸,。**終下榻于與其一籬之隔的尚陽山莊,。深感當?shù)貨]有好好利用這個資源??上Я?!
九
此次行程**后一站是拜訪吉林豐禾植物公司的孫竹營總經理。孫是我的老朋友,,80年代我們連續(xù)組織召開了6屆全國秸稈利用技術與設備學術研討會,,他多次參加會議,并在會議上介紹他研究的秸稈皮穰分離技術,。我對此一直興趣不減,,一直關注,可能前幾年大家對此認識不足,,現(xiàn)在看來這是一個絕好的技術,,至少我這樣認為。為此,,我今年還應約寫了一篇文章在《當代農機》上發(fā)表,,題目就是“精打細算之秸稈皮穰分離技術”。1995年我們組織全國各地技術人員共同編寫了一本書《農作物秸稈利用技術與設備》,,農業(yè)出版社出版,,就收錄了皮穰分離利用的內容。雖然接觸時間很長了,,但一直沒有見過這種設備及其作業(yè),,未見廬山真面目。這次奔赴吉林**初衷就是考察該項技術,,結果是轉了一圈**后才來到**早的目標處,,這也是“好戲在后頭”的一種注解吧。
公司處落在公主嶺市,。孫總在高速公路口接我們,,三轉兩轉來到公司。孫總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一行,,并詳細介紹了該項技術這些年的開發(fā)應用情況,。實則我們更想考察設備情況,后來在孫總帶領下我們察看了設備,,設計十分巧妙,,對皮穰處理非常合理、到位,,效果理想,。這是我們看了好幾年書也沒有意想到的。再后來,,雙方就合作開發(fā),、推廣,項目申報等方案進行了交流,,按時下流行的語言講,,就是達成了共識,一同憧憬了美好的愿景,。
皮穰分離綜合利用就是將秸稈的皮和穰分離開,,利用他們各自的優(yōu)勢、特色,,分別再加工利用,,提高利用效益,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穰是含蛋白較高的飼料,,而秸皮則是纖維為主,適于造紙等行業(yè),使這些行業(yè)上好的原料,。過去混用,,結果是用作飼料,粗纖維不起作用,;用作造紙,,穰其負作用。不是互補,,反而成了相克,。這不南轅北轍,適得其反了嗎,。分離之后,,各得其所,各盡其長,,乃是皆大歡喜,。
發(fā)表于 @ 2007年07月09日 10:18:00 |點擊數(shù)()